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吃水不忘修渠人 全国网络媒体走进陕西商洛洛惠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27:00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洛南洛惠渠

65年前的12月16日,随着洛南县重大水利工程——“洛惠渠”建成通水,这一天永远镌刻在洛南人民心里。

洛惠渠这项大工程为什么要修?凭什么敢修?靠什么能修?带着这些疑问,4月6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一路寻找、一路沉思、一路追问,走进了陕西商洛洛南县。

为什么一定要修洛惠渠?

“作为土生土长的洛南人,从小喝着洛惠渠的水长大。渠水灌溉滋养的这方热土叫作‘梁塬’,是很多人祖祖辈辈劳作生活的地方。”洛南县洛惠渠管理中心讲解员廖娟说,大家一听“梁塬”这个名字,会以为是个房前栽柳、绿树成荫的“世外桃源”。然而历史上,梁塬却是个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穷旱塬。

为什么一定要修洛惠渠?这是个沉重的话题。洛惠渠建设者、当地村民冀添林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梁塬到处都是用来接雨水的大大小小的水窖和涝池……但连年大旱,庄稼干死、牲口渴死,乡亲们雨也求了、神也拜了,都无济于事,要活下去只能“三更半夜翻身起,日上三竿,从塬下十几里,挑回一担洛河水”。

梁塬下的洛南县城几万居民同样没有摆脱缺水的厄运,遇到干旱,只能用架子车到洛河去拉水。缺水,曾让洛南群众苦不堪言……

“天上的水存不住,地下的水挖不出,只能把远水引进来。”这个念头是1955年1月上任的洛南县委书记冯培智,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后萌生的。经过一次次走访、调查和论证,终于抓住了解决“缺水”问题的“牛鼻子”。

想到就干,立说立办!关于“干旱缺水的现状、解决难题的考虑、水利建设的规划……”这些问题一经碰头,立即达成共识:引水上塬一条出路,实地考察刻不容缓!为了摸清情况,县委领导带领考察队沿着洛河上游,攀爬到保安十八盘悬崖仔细勘测后,更坚定了一个想法:人能上山,水就能上!从这崖上开条渠,把水引到梁塬去。

洛南洛惠渠

凭什么敢修?靠什么能修?

据《洛南县志》记载:建设洛惠渠的这场战斗中大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锨、镢、斧子、锤头、钩担、箩筐等。让人不禁会问:仅用双手和这些原始的劳作工具,就敢上马这么宏大的水利工程吗?

“这把锈迹斑斑的‘镢头’,铁刃上依稀还能看到劈山挖渠的影子。”洛惠渠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李露茜说,每天零距离接触馆里的珍贵文物,让她对洛惠渠的理解越来越深。历经岁月洗礼,这些老物件每一件都镌刻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印记,每一件背后都有着闪光的故事……

废钢钎接成551根好钢钎、自造镢头1115把、加工洋镐5000把……这是洛惠渠通水典礼大会上报告的一组数据。这些数字,是修建洛惠渠的真实记录,是修渠先辈们用热血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丰碑。回望那段火热岁月,正是有了“哪怕山高水远石头硬,也要河水让路山搬家”的决心勇气,才创造出这令人惊叹的“人工天河”。

面对“为什么要”“凭什么敢”“靠什么能”的时代追问,洛南人民给出了历史答案,回答了这一时代考题。洛惠渠的建成,不是一个人的英雄史诗,而是工程战斗团3300名铁打硬汉的集体壮举,更离不开数十万洛南人民的团结奋斗。

“我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穿越座座青山深入观看,洛惠渠不仅能够保障当地的粮食供应,还改善了当地生活,推动经济增长,是很伟大的工程。”西北工业大学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杨应祥告诉记者,非常有幸能参观洛惠渠。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复杂精妙的水利工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 马晴茹 王靖升

相关文章:

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印尼总统呼吁企业家寻找新市场04-07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吃水不忘修渠人 全国网络媒体走进陕西商洛洛惠渠04-07

“临”电“转正” ! 232户居民告别用电难04-07

陈奕迅连发11个感叹号!热搜第一,真的不得了04-07

琴视频|满城尽是赏花人!清明假期青岛中山公园樱花盛放人流如织04-06

候鸟 跨越千里的奔赴04-05

建研设计2024年财报:营收利润双降,市场竞争加剧04-03

每3秒确诊1例!曾被认为"绝症"!华山医院首用新药:患者能停药了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