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天可穿长筒雨靴或用塑料袋包裹双脚,减少皮肤直接浸泡。本报记者 郑爽 摄
本报讯 记者郑爽报道 夏季多雨,街头巷尾常可见蹚水而行的路人。但看似寻常的雨水,却可能给皮肤埋下诸多隐患。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主任童璐提醒,雨天蹚水后若防护不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问题可能接踵而至,需从细节处做好预防。
雨水并非纯净水,其中混杂着地面灰尘、细菌、化学污染物等。当双脚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皮肤角质层被水分软化,屏障功能减弱,此时,细菌极易乘虚而入。若皮肤本身有细小破口,或因长时间浸泡出现浸渍(即皮肤发白、变软),细菌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可能引发毛囊炎、脓疱疮等局部炎症。
真菌感染也是常见隐患。脚趾缝等部位在潮湿环境下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典型表现为脚趾间浸渍、糜烂,俗称“烂脚丫”,也就是脚气。若脚气未及时干预,局部糜烂渗出加重,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双重困扰”。
此外,雨水中的过敏原同样不可小觑。花粉、尘螨、化学洗涤剂残留等,都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过敏反应。不少人蹚水后会出现双脚大面积红肿、瘙痒,甚至起密集小疙瘩,这多是过敏所致。而雨水中的蚊虫或幼虫叮咬,还可能引发丘疹性荨麻疹,表现为散在分布的风团样丘疹,奇痒难忍。
童主任表示,若必须接触雨水,可穿长筒雨靴或用塑料袋包裹双脚,减少皮肤直接浸泡。若不慎蹚水,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双脚,尤其是脚趾缝等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位,洗净后用干净毛巾彻底擦干,保持足部干燥。换下的鞋袜也需及时清洗晾晒,避免潮湿环境滋生微生物。
除了雨天应急防护,日常护脚习惯也能降低皮肤问题风险。夏季脚部易出汗,即便不蹚水,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也可能引发真菌感染。建议选择网面材质的鞋子,搭配棉线或亚麻袜子,增强吸湿排汗能力。无论是运动鞋还是凉鞋,若脚部出汗较多,需及时更换鞋袜,避免“闷脚”。
值得注意的是,蹚水后若出现脚部瘙痒,未必都是脚气。若瘙痒范围广泛、伴有红肿,多为过敏反应;若仅局限于脚趾缝,伴有浸渍、糜烂,则可能是真菌感染。一旦出现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相关文章:
专家提醒:蹚水后这些症状需警惕07-04
最近,千万要重视这个“冰箱杀手”!05-26
太原:后北屯街完成改造 居民出行更便捷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