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本报记者 施 婕
走在超市货架间,“树上熟”水果、“一品牛”肉干、“千禾0”酱油等商品包装上的大字格外醒目。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看似描述产品特性的词语,其实都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心机商标”——它们并非产品真实属性的描述,而是注册商标名称,目的就是让你产生美好联想,不知不觉中掉入消费陷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类“心机商标”的本质是模糊商标与广告语的界限。商家通过巧妙的文字游戏制造信息差,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联想,从而影响购买决策。比如“一品牛”肉干,乍一看以为是优质牛肉干,细看配料表才发现主料是猪肉;“千禾0”酱油包装上醒目的“0”字让人误以为是零添加,实际上只是商标的一部分。
这些“心机商标”主要有四大套路:一是文字组合,如“山里来的土”鸡蛋,让人误以为是土鸡蛋;二是模糊概念,如将“零蔗糖”注册为商标,实则产品含有代糖;三是夸大描述,如“6.37g蛋白质”牛奶,标注每200毫升牛奶含6.37克蛋白质,换算后每100毫升含蛋白质3.185克,虽符合国标(≥2.9克/100克),但低于市场优质牛奶蛋白质含量(3.2~3.8/100克)的普遍水平,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错觉;四是视觉误导,包装上“0”字用红色放大,旁边配小字“零添加”,直观上引发“不含任何添加剂”“天然酿造”等联想。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还利用商标注册和广告标识之间的监管缝隙,规避现行规定。比如在国家标准不允许标注“零添加”的情况下,通过注册“其他没了”这样的商标,给消费者营造无添加的假象。
面对这些消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应对?朱毅建议:首先要学会区分商标和产品真实信息,不要被包装上的大字迷惑;其次要养成查看配料表的习惯,这是识破“文字游戏”的关键;再次要保持理性,对夸张的宣传保持警惕;最后要善用维权渠道,遇到欺诈行为可拨打12315投诉。
值得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现行商标注册审查机制日趋严格,对“擦边球”行为也在加强监管。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提高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担忧。记住:看清配料表,理性消费,才是应对“心机商标”的最佳策略。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食品商标藏着“文字陷阱”07-03
充电宝上高铁要符合哪些条件?国铁集团回应07-01
翟晓川带一家度假,32岁下滑明显,将签老将合同,1米7娇妻很美06-20
外卖战打了小半年,美团还是那个美团06-19
从个体户到“兵支书”,宁维厚用29年把穷渔村带向新未来,守护“乡愁”的致富带头人06-19
中式零食破局需打破三重壁垒06-19
太原迎泽大街(西段)开始安装中华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