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记者手记:送别陆道培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4月8日上午8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告别厅前,人们手执菊花,排起长队。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拓路开疆,率先垂范树丰碑,山高水远星光永耀;呕心沥血,毕生求索济苍生,德厚流芳道范长存。”
挽联静默庄严,回顾了医者陆道培为中国血液病研究奋斗不息的一生。
1931年,陆道培出生于上海一个医学世家。日军侵略、山河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
17岁那年,陆道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南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母亲希望他回上海发展,他却坚持服从分配,北上进入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要服从祖国的需要。”陆道培的人生抉择,源于他儿时跟随家人四处逃难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与血液病研究一生难解的情结。
那是1964年1月的一天,年轻护士张秋兰罹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几近枯竭。
彼时,这种疾病被视作绝症,医生们都束手无策。
陆道培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张秋兰有位同卵双胞胎妹妹,她们的基因完全匹配,移植骨髓或能重建造血系统。
然而,张秋兰的妹妹已怀有身孕,抽取骨髓是否危及胎儿?
陆道培充分进行可行性、安全性论证,抽取尽可能少的骨髓,避免对供者孕妇和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又足以挽救患者。
移植后,张秋兰的血象奇迹般回升,妹妹腹中的胎儿也安然无恙。这场手术,成为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同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案例。
这一突破,不仅点亮无数血液病患者的希望,更如一颗“启明星”,宣告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我是1981年由陆大夫完成的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当时才20岁。”64岁的韩丽萍闻讯从河北石家庄专门赶来,“每次我打电话报平安他都特别高兴,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父亲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难’字。”女儿陆佩华回忆,那时候连抽骨髓的针头都没有,可是父亲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医学界面临设备匮乏、技术封锁的困境。陆道培的实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和几支试管,连存放血样的盒子都是找北京的手艺人定制。
没有无菌层流室,他带人用砖头搭架子,自购鼓风机和过滤器,造出一间移植病房;抗排异药物短缺,他从胎盘中提取球蛋白调控免疫,震惊国际学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回忆,90年代初抗病毒药物种类少,陆老师和大家一起剥大蒜制作制剂,探索大蒜素抗病毒能力。
“他说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病人挣脱死神之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护理督导颜霞记得,陆老到晚年仍每日研读英文文献,还不忘叮嘱学生:“病魔没有双休日,所以我们也没有休息日。”
此刻,在百合、蝴蝶兰的花海中,鲜红的党旗覆盖着这位安卧的老人。
陆道培的亲属、病人、有关单位代表等,缓缓走进告别厅,献上一朵朵菊花。
“后人总要胜过前人。”黄晓军难忘恩师的教诲:“只要还有呼吸就应该学习,这样才能帮助病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号的讣告下,网友的留言不断更新:
“陆院士让我作为当时亚洲年龄最大患者重获新生。”
“虽未谋面,深受其恩!”
“我庆幸自己成为院士创建的中华骨髓库的一名会员。”
……
从战火中求生的少年,到国际血液学界的泰斗,陆道培用毕生心血践行誓言:“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他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存人间!”
读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讣告,记者的心中充满了光。(完)
相关文章: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开馆04-13
北京已受理因大风产生的保险报案超50004-13
北京丰台开放11处桥下空间应对极端大风04-12
焦点访谈 |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布局?各地开始“划重点”04-12
六小龄童,突传消息!04-12
骨质疏松?皮肤变老?专家来支招|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②04-11
中国化学启动新一轮增持04-11
四川彝族小伙,在日本夺冠!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