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落地、汽车行业发出反“内卷式”恶性竞争倡议、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建设迎来关键节点……这个春天,放眼全国,改革正以破冰之势,奏响破立并举、互促共进、向新而行的三重变奏曲。
越是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前行,越要迎难而上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聚焦一个“改”字,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细,将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破立并举:让“大市场”畅通“大循环”
5270万度!自3月10日起,连续22天,广西、云南的绿电跨越两千多公里,点亮了上海的工厂。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落地,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是“大市场”畅通“大循环”的生动写照。
好的市场环境,既是城市竞争的关键性“软实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当前,有些地方仍存在依靠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重优惠、轻改革,重指标、轻实质。“产品、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存在不同程度地方保护以及‘内卷式’竞争,造成市场扭曲、资源错配,制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现伟说。
以更大决心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尤为迫切。“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明方向。
我国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
城乡二元结构要破除,市场分割、行业内卷亦是如此。
“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瞄准的是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最终目标是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政策思路更加明确,行动措施更为积极。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密集部署,将解决行业“内卷”问题与产业提质创新升级有效结合起来。
限定经营者所有制形式、注册地,强制在本地投资经营或者设立分支机构……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将于4月20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细化完善了公平竞争审查总体要求、部门职责、审查标准等。
汽车、光伏等多个行业企业也在加快探索“破卷之法”。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车企发出倡议,禁止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推动行业从“数据竞赛”转向“服务、价值竞争”。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以“大市场”畅通“大循环”,要“破”更要“立”。
“要推出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等。”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今年将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举措,引导地方真正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
互促共进:积能蓄势激活力提信心
浙江温州苍南,三澳核电一期项目建设迎来关键节点:1号机组将在4月开始热试,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产。而2号机组正处于冷试准备阶段。
2020年,这里实现了我国民资参与核电建设的“破冰”,吉利集团占股2%。到了2024年8月核准的三澳核电二期,参股比例提升至10%。
从2%到10%,民营资本入股核电项目的比例之变,折射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
当前民营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2万多家,占比超92%;在出口强劲的“新三样”中,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一半。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充分有效激发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作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但一些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仍不及预期。在刘现伟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表明政策重心正从“顶层设计”转向“执行效能”,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民企获得感和创新创业信心。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重大项目清单里,积极的变化正在显现。以山东为例,2025年春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集中开工的1006个重大项目里,民营企业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双双过半。
加力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的同时,一系列举措瞄准民营企业难点痛点精准发力:优化民营企业设备更新的融资环境,加大力度实施贷款贴息;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尽快出台;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政策利好正逐步转为发展信心。今年1至2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2%,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0%。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下近四年来的最高值。
实践证明,前进道路上,只有推进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才能形成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打好改革收官之战,既要继续突出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的“形神兼备”,也要促创新优布局、提高功能使命类任务的成色。比如,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更加注重通过自主内生培育、战略联盟、股权合作、打造投资平台等多种模式推进。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认为,2025年国企民企合作机会主要在两者优势互补明显的领域,如半导体设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可发挥资本、场景优势,民企贡献敏捷创新,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市场推广”的协同链条。
向“新”而行:引导要素资源加速聚集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还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部署,释放出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加速向“新”集聚的信号。
资本市场是资金流动的中心环节,是市场信息的交汇区域。只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才能实现科技、资本和产业的高水平循环。
以科创板为例,上交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8%,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超过同期净利润的两倍。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说,资本市场能够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满足其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能够更精准地反映企业的创新价值和发展前景,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合理估值。
人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需要“投资于人”。
上海去年底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推出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新政。温州探索中的“科技人才贷”则鼓励银行机构创新契合科技人才的金融产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通过推动数据在多场景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说,今年将统筹开展数据领域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数据领域的规划体系,制定印发数据产权制度和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文件,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组织开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建设。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路线图”,我们必须以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作为,以自我革命勇气清障破壁,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记者 宋振远 王璐 吴黎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中信证券:美国若陷入真实衰退 对中国权益资产短期或有冲击04-12
移动端AI安全再突破,水印保护新范式:403个AI App成功保护率超8成04-11
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正式启动04-11
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丨聚焦一个“改”字 赋能高质量发展04-10
土耳其证实与以色列在安全领域保持接触04-10
华纬科技最新股东户数环比下降6.49% 筹码趋向集中04-09
无人机巡检成新利器 吉林省为高速公路养护插上“智慧翅膀”04-09
国内联播快讯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