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蒸煮煎炒、脍炙熬羹,这些烹饪技法对古代饮食器具的影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23 00:17:54    

中国古代烹饪技法包括蒸、煮、炒、脍、炙、煎、熬、羹、炮、爆、脯、腊、醢(hǎi,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等,多达数十种,可谓世界之最。其中,蒸和炒,都是中国人的独创。

“粥”的篆字

上面这张图是“粥”的篆字,米字下面一个鬲,两边的弓,表现的是水汽弯弯曲曲的形状。饭蒸煮熟了,打开盖子,鬲里的高压水蒸汽腾空而起。

单耳陶鬲

釜就是古代的锅,是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的蒸煮炊器。釜熟是直接利用火的热能,谓之煮,甑烹是利用火烧水产生的蒸汽能,谓之蒸。

弦纹陶釜

绳纹黑陶釜

陶釜在单独使用时比较适于煮食,后来人们在有些釜的上部放置一个底部带许多孔眼的甑,相当于现代的笼屉,釜就兼具蒸食的作用了。

鍪,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四川一带的蜀人墓葬中。战国时期的鍪一般与甑配套而烹饭,汉代的鍪则大多单独使用。

西汉铜鍪

通过长期实践,原始先民发现了解决火塘火势分散、燃料消耗大等缺陷的方法,那就是将三脚架空当围起来,留下灶口和上部出烟口,这样既能防火控火,又能使火势集中,于是,原始的灶就出现了。

陶灶

釜灶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当儿子长大成人娶妻后,就要从父母的家庭独立出去另组家庭,就需要“另起炉灶”。

汉龟形铜灶

中:唐橙黄釉陶灶,右:唐三彩瓷灶

元代的灶与现代农家灶具形制差别不大,福建将乐县元墓壁画显示灶上架有两锅,左边的锅上置木蒸桶,右边锅台旁置有小罐、钵。灶前有烧火人坐的小木凳,凳左边搁置有夹火钳、捅火棍等用具。

福建将乐县元墓壁画

元陶灶

云南有道独有的传统风味叫“汽锅鸡”,而早在3000年前商王室就已经享受上这种“汽锅”了。

“好”汽柱甑形器(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甑形器构造独特,底部不是简单的透气孔格,而是内凹的中空汽柱,在目前出土的铜甑器中只发现一件。使用时把它放置在盛满水的炊具上,加热使水沸腾,蒸汽通过中空的圆柱进入甑内并经柱头的气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这种设计原理,与今天使用的汽锅何其相似!

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据史籍记载,两位偶然相遇的齐国武士因饮酒无肉,于是相约彼此割对方身上的肉“具染”而食,至死而止。这里的“染”指的是豉、酱类的调味品。染器相当于汉代的小火锅。汉代人习食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此器不断给调料加温。

汉“清河食官”铜染器

清三足锡火锅

下面这张图中的文物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面条,不过人家可是有4000多岁的古老面条,出土于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制成。

在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说明这还是一碗荤面。

虽然面条的具体加工流程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古代先民已经掌握了对植物籽实进行脱粒、粉碎、成型等一系列技术,这碗面条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下面这张图是出土于河南荥阳的陶鏊,是最原始的烙饼工具,今天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烙饼就是这一工艺的遗响。

陶鏊

东汉灵帝刘宏治国无方,贪图享乐,且对护食狄器有特别的嗜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胡食天子”。史籍记载,灵帝好胡饭、胡服、胡帐、胡坐、胡箜篌、胡舞等,京师贵戚纷纷效仿,一时蔚为风气。灵帝和京师贵戚喜爱的胡食,主要有胡饼、胡饭,烹饪方法比较完整的保留在《齐民要术》等书中。有学者认为汉代的胡饼可能类似于今天的芝麻烧饼。

胡饼是一种在炉中烤制的面食,由于常常加入芝麻,又称“胡麻饼”。隋唐时期,胡饼甚为流行,首都长安饼肆制作的胡饼最为有名,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新疆地区出土的胡饼外形酷似今天的烤馕。

烤馕

唐代小油馕,表面还粘着芝麻呢,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隋唐时期,主食中麦类异军突起,成为北方主粮之首。这一时期,迎来了面食的新时代。发达的交通和开放的政策,使域外的面食品种及制作方法不断涌入,胡饼等“胡风面点”备受人们青睐。

唐代点心,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唐代点心,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唐代花式点心,1972年出土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以小麦粉为原料,捏成四棱式、菊花式、梅花式,别致小巧

看过了千年不腐的小点心,再来看看人家做饭的家伙。图中标1的这个是鏊(ào)子,专门用来烙饼的,4这个女俑正在擀面,2这个女俑正在簸粮,就是把粮食中的杂质清除出去,5这位则是在推磨,藏在后面的那位正在捣米。

唐面食制作女俑

在食物烹饪上,宋代要比唐代精细得多。宋代的饼类食品普遍要比唐代小巧得多,各种精巧的节日面点,如端午巧粽、七夕巧果、重阳花糕,其风格更是与唐代豪迈粗旷的食风迥异。

馓子在宋代已成为普通食肆食品。汴京、临安市场上均有出售,馓子可热食,可冷食,还可泡在热粥里吃。

漏勺是制作烹炸类主食,如馓子的必备厨具。

宋铜漏勺

各类精致的糕点模具给主食制作增添了特殊的美学气质,也是千百年来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美学的追求。

元青釉印花糕点模

考古资料表明元代的灶多附有笼屉。笼屉又称“蒸笼”,是制作面点的重要工具,其一般由竹、苇等编制而成,有大小不同规格,下用锅,中分节,顶有盖。

元带屉盖的陶灶

清擀面杖

说完了蒸煮涮,再来看看脍炙炒。

“脍炙人口”是说美味的东西人人爱吃,脍,指切得很细的生肉,炙,指烤熟的肉。脍法和今日的生鱼片相类,此图中的宋代厨娘正在准备的即为“斫脍”,也就是将生鱼切成薄片。

直接在火上炙烤食物的习俗,由来已久,你看“炙”这个字,就十分形象,肉在火上。《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复釉烧烤炉,洛阳博物馆藏,长方形的烧烤炉上,左右两侧分别放着一串鹌鹑、一串小鱼

汉代人嗜烤肉,这一点,从历史文献和目前出土的不少汉代画像石上都可以找到依据。而据考证,那时的食材,比现在还丰富,不仅有牛、羊、鸡等,甚至还有龟、鱼、雁、鸟、兔等不同动物的肉。

据《西京杂记》卷二载:刘邦为泗水亭长时,押送囚徒到郦山,友人为他饯行时,“从卒赠送高祖酒二壶,鹿肚、牛肝各一。高祖与乐从者饮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这是以鹿肚、牛肝为炙。

铜烤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到了宋朝,喜好吃的宋朝人开始发现了更多“炙”的乐趣,在《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夜市的记载里有这么一段:“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不止如此,还有:“所谓茶饭者,乃百味羹......羊角、炙腰子、鹅鸭、排蒸荔枝腰子......不许一味有阙,或别呼索变。造下酒亦即时供应。”可见那会烧烤的形式多种多样,烧烤的食材也跟今天不相上下。

“段清”榜题画像砖,仆人持烤肉进献主人

汉铜叉

“炒”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比如解雇又叫“炒鱿鱼”,还有通过买卖的翻动达到资产增值,也用炒菜做比喻,比如“炒股票”“炒基金”“炒房”,很是生动。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一例炒菜是南北朝时期的炒鸡蛋。

清双耳带盖炊具组合

这是一套科举考场考生所用的便携炊具,包含蒸锅、炒锅、蒸炉等,造型小巧,设计精妙。

最后再来说是调味品的制作。中国古代的调味品大致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工酿制两类。前者主要有盐、蜜,后者主要包括醋、酱、豉。

魏晋滤醋画像砖

酸味一直与咸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两大食味。中国是世界上用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制醋在周代已经出现,醋在古代称为醯()或酢(),这幅画像砖上的滤醋图,形象的表现了人们生产醋的过程,体现了当时较为成熟的制醋技术。

除了本土产制的调味品外,古代先民还吸收引进了域外的调味品和加工技术,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的大蒜、安石榴、胡荽,隋唐时期从印度引入的蔗糖加工技术及从东南亚地区引入的胡椒,明代中晚期传入我国的辣椒。这些外来调味品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

相关文章:

孕妇早期饮食注意事项01-23

贵州糯米饭怎么做最好吃?教程来了,快来试试吧!01-23

凉拌苦瓜的做法及步骤01-23

蒸煮煎炒、脍炙熬羹,这些烹饪技法对古代饮食器具的影响01-23

固收类基金是什么意思(固收+基金是什么意思保本吗?)01-22

做理财的风险是什么(理财的风险等级)01-22

什么银饰好一点(银饰选购指南?)01-22

离婚后什么时候可以买房子(离婚后购房不再受离婚年限限制)01-22